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对于健康的重要性。例如,在论述人迎脉和寸口脉的盛衰时,指出人迎脉大一倍、二倍、三倍分别对应足少阳、足太阳、足阳明经的病变,而寸口脉大一倍、二倍、三倍分别对应足厥阴、足少阴、足太阴经的病变。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和相互转化,即阴经的病变可以通过阳经的针刺来治疗,阳经的病变也可以通过阴经的针刺来治疗。
2. 五行生克:周易哲学中的五行生克关系也在《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》中得到了体现。例如,在论述针刺的补泻方法时,指出泻法是迎着经气而来的方向刺入,补法是随着经气而去的方向刺入。这种补泻方法体现了五行生克的关系,即泻法可以克制病邪,补法可以滋养正气。
3. 变化与转化:周易哲学强调变化和转化的观念。在《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》中,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和转化的观念。例如,在论述久病入深的治疗方法时,指出需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,隔日再刺,同时要调理患者的气血,去除血脉中的凝滞。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变化和转化的观念,即通过长时间的针刺和调理,使病邪逐渐转化为正气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4. 整体观念:周易哲学强调整体观念,即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整体。在《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》中,也体现了这种整体观念。例如,在论述针刺治疗的终始之道时,指出终始是经脉的起止,是针刺的关键。明确终始的意义,可以确定五脏的脉象,了解阴阳的有余和不足,从而进行正确的补泻治疗。这种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点,即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综上所述,《灵枢●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》中的针刺治疗理论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平衡、五行生克、变化与转化、整体观念等观念密切相关。这些观念为针刺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,也为中医治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。
待续
深度解析皇帝内经三月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