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算的,刘备阵营现在1800万人口,大约折合800多万完全纳税壮丁,一年的农业税是1600多万石粮食、折价五十亿钱。
百姓服的徭役折价是七十多亿、人头税折价二十多亿。所以七十亿的工商税已经超过了五十亿的粮食税,跟百姓的徭役折价一样高了。
但问题是,即使这么高,面对一年两百亿的花费,还是堵不住啊!
更关键的是,因为前一年已经“透支”过了,把未来要征的商税都摊牌下去让大家认捐认购提前纳税凭证。
所以今年的商税其实是被去年的河内上党战役军费给预支了,今年本来应该是还债不收钱的。
要想继续收,那就得巧立名目,继续“寅吃卯粮”,跟后世那些军阀似的,提前把未来的商税给收了。
在这事儿上面,刘备都有些不好意思,诸葛亮和刘巴倒是看得开些,但他们地位不足以劝刘备直接下这个决心。
而作为有现代人灵魂的李素,从情感上来说,他对于这种“政府借债常态”倒是不那么反感。毕竟他原本接受的教育是“保持一定规模的政府财政赤字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”。
可问题是如今是199年,世界上哪来的“财政赤字”概念。
连欧洲人在罗马时代,都没有这种传统,得到中世纪后期、靠近文艺复兴那阵子,才算是出现最早的金融业者,对国王们搞投机、认购战争国债,打赢了翻倍问国王们要回来。
李素不能破坏刘备朝廷的信用,他必须巧立名目,以自愿的原则,让关西和南方的商人们主动认购“战争国债”,和平接受财政赤字的概念。
整个八月份,李素都在忙活这事儿,连关羽和吕布那边的交接工作,乃至吕布是否有发檄文揭袁绍的短,都暂时顾不上了。
八月底的时候,李素总算是拿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,还有配套的补充措施。